2011年2月4日星期五

mobile test

test

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阿里软件商业云解析

“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不仅提供基础IT服务,还将提供各种电子商务服务

阿里软件不仅开始“觊觎”云计算,而且比其它云计算厂商的野心更大。2008年12月30日,阿里软件与江苏省南京市政府签订了2009年合作协议,同时披露了名为“商业云”的云战略。

首先,阿里软件计划于2009年初在南京建立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首期投资额将达上亿元人民币,并将在未来几年内追加投资。(4月14日消息,阿里软件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苏皖)软件服务中心正式落户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在启动仪式上阿里软件总裁王涛披露了阿里软件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战略。

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软件总经理王涛表示,阿里软件将在南京之外的城市筹建多个类似的‘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与杭州总部的数据中心一起协同工作,形成先进的、SaaS服务更好、规模能够匹敌Google服务器集群的“商业云”体系。

“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与其他云计算中心最大的区别在于:亚马逊仅仅是出租云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阿里软件“云战略”还提供适合国内用户的各种电子商务服务,这在IBM、Google、微软等其他云计算厂商那里也是得不到的。

据第三方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通过向用户出租存储服务器、带宽、CPU等资源,亚马逊与云计算相关的业务收入已超过1亿美元,这些用户最初是一些个人开发者、程序员,后来是一些小企业,再后来是一些中型企业。

王涛对此表示,这种模式就像通过购买原材料建造房子,然后转租给客户进而受益。相对而言,阿里软件的云战略有更大增值空间,“除了出租房子,还给来租房做生意的客户做装修、打广告、提供计算、存储、营销和管理等服务,我们仅仅通过向企业提供从事电子商务的基础服务,收取‘水电煤气费’就够了。”

对“商业云”的未来,王涛认为这绝不是短期的盈利手段,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达摩五指”的各种资源和优势将整合到“商业云”中,包括阿里系各个平台上的商品信息、信誉体系、支付工具、IM用户资源,再通过调用云API来挖掘提炼,其商业价值无法预估。

“这不是盈利多少的问题,而是盈利多久的问题。”王涛称,虽然这些“水电煤气费”的单笔金额很少,但是阿里“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的付费客户规模,显然要远远超过其他商业化云计算厂商的客户。国内数以千万的中小企业、个人网商、ISV都能够通过“商业云”,享受到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理想国”的各种增值服务。

另外,据阿里软件相关负责人介绍,阿里软件正在通过针对中小企业的SaaS管理软件服务和针对个人的SaaS平台入口——阿里旺旺,逐步增加用户粘度和体验,并最终改变他们在电子商务生态圈中的工作方式。目前阿里旺旺注册用户的数量已经过亿,这些用户的商业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这也需要“商业云”的支持。


我们来进一步理解云计算

依靠云计算的支撑,SaaS服务提供商可以解决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带宽资源等后台瓶颈问题。

  当前,云计算和SaaS都是非常热门的IT概念。云计算侧重对底层架构和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比如IBM、微软、亚马逊正在搭建的那些云计算;SaaS则把软件当作服务来提供,强调最终的应用,比如阿里软件、用友伟库网、世纪奥通已经推出的SaaS服务。

  然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当SaaS用户达到一定规模时,服务提供商的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带宽资源等后台支撑能力就会遭遇瓶颈。所以,在很多专家眼中,把云计算和SaaS结合起来,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近,阿里软件已经开始这么干了。它启动了一项“商业云”战略,计划投资数亿元筹建多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通过强“硬”的云计算后台支撑,搭配自己在SaaS方面的各项“软”服务,为用户提供各种电子商务服务。而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将于几个月后在南京开建。

  软硬结合

  在“云计算”时代,“云”完全可以替SaaS服务提供商们做存储和计算的工作。“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云”的好处还在于,其中的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保证“云”长生不老。

  Google公司的工程师谷雪梅曾说,PC时代好比每个人要用电,都得自己购买发电机,而“云计算”时代,每个人不必拥有发电机,直接从大型发电厂买电就好。Google就有好几个类似大型发电厂的“云”,这也是其真正的竞争力所在,它们让Google有了强大的存储和计算全球数据的能力。而其他IT巨头,如微软、IBM、雅虎、亚马逊也拥有或正在建设这样的“云”。

  而对于SaaS而言,其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已是众望所归,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SaaS的低廉成本和应用便利,成为很多中小企业用户的现实选择。根据IDC的统计,去年全球在线软件服务总收入超过40亿美元,而2009年可能达到107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21%。

  问题是,目前有“云”的公司并没有提供多少SaaS服务,明确提供SaaS服务的是阿里软件、神码在线、用友伟库网、金蝶友商网、金算盘这些专业厂商。由于SaaS厂商进入门槛相对稍低,而且多数没有专门的数据中心,这也导致了SaaS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人们通常认为SaaS在安全方面做得不如云计算。

  因此,在阿里软件总裁王涛看来,SaaS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依靠云计算的支持。事实上,云计算可以对SaaS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SaaS强调最终的应用,云计算则侧重对底层架构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云计算可以帮助SaaS提供商解决硬件及带宽等资源不足的问题,并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IBM云计算项目总监朱近之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云计算对于支持SaaS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灵活支配硬件资源,可以满足SaaS提供商的各种应用需求。

  可以说,SaaS和云计算结合可以促进产业的进一步繁荣。金算盘公司的刘古权博士曾表示,在继续丰富已有的SaaS服务之外,金算盘也希望未来能和云计算厂商有更多合作,不过暂时并没有具体的合作计划。现在,阿里软件则先走了一步,他不是和云计算厂商合作,而是自己建设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形成所谓的“商业云”。

  收取“水电煤气费”

  对于阿里软件的“商业云”与Google、亚马逊的云计算的不同之处,王涛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传统的云计算模式就像通过购买原材料建造房子,然后转租给客户进而受益。阿里软件的“商业云”则除了出租房子外,还给来租房做生意的客户提供装修、打广告、营销、管理、计算及存储等服务,通过SaaS的形式向企业提供各种电子商务的基础服务,从而收取“水电煤气费”。

  应该说,每个客户缴纳的这份“水电煤气费”单笔金额并不多,如果没有相当规模的SaaS用户,服务提供商的赢利就成问题,尤其像阿里软件这种自建云计算中心的SaaS企业更是如此。

  对此,王涛认为这不是盈利多少的问题,而是盈利多久的问题。虽然这些“水电煤气费”的单笔金额很少,但依靠阿里软件目前SaaS的用户基础,未来“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的付费客户规模是可以预见的。据了解,目前在阿里软件平台订阅SaaS服务的用户有近30万,各种应用软件有近300多个,所有这些还将进一步增长。

  可以看出,与传统云计算强调的技术特色不同,当SaaS结合云计算形成这朵“商业云”后,其表现出的更多是软件即服务的SaaS应用,云计算的硬件支撑则隐退后台。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SaaS服务提供商不同,阿里软件是隶属于阿里巴巴这个电子商务巨头的旗下,对于“商业云”的未来,其可以把涉及商业流程管理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比如支付宝、诚信通、淘宝网、阿里旺旺等,再通过数据调用来挖掘提炼,其商业价值将是值得期待的。

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阿里的云计算——商务云


近期一直在关注所谓“云计算”,整理了一些关于阿里云计算的概念

曾有网友(LonelyBug)问阿里:“‘云计算概念很广,但是如果专著在一点上,便可以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得到收益,不知道阿里现在做的云计算服务属于那种?

阿里叶伟的解答:

也许是‘计算’这个词缩小了‘云计算’的含义,让人误以为等同于‘分布式计算’或者‘网格计算’。
业界大部分人认为,‘云计算’包含: >SaaS >PaaS >HaaS or IaaS (包括:存贮、计算)

阿里的云强调PaaS与SaaS,我们的概念是‘商务云’,http://tech.sina.com.cn/i/2008-12-30/16132705752.shtml

细分一下商务云,它主要包含二个内容:
》面向终端用户:Application Cloud -->SaaS平台AEP (电子商务平台:Alisoft Ecommerce Platform)
》面向软件开发商:Service/API Cloud --> PaaS平台SIP(服务集成平台:Services Integration Platform

叶伟还在自己的博客中解释了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的区别

一、‘云计算’的特征

1)云中提供什么能力






2)云能力的特征


二、与传统分布式计算的比较
同:云计算是一种专门化的大型分布计算系统;
异:它和传统的分布计算不同之处在于:


最后,叶伟给云计算下了一个定义

三、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大型分布式计算模式,它由规模效益所驱动,通过互联网向外部客户依需求提供抽象、虚拟、动态、可管理的计算能力、储存空间、平台和服务。

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

云计算、网格计算、实用计算等

开门见山的说,目前,我们是没法看到一个成型的云计算系统的,当前标称自己为云计算的服务,通常都是只是提供了一系列应用程序,以及把这些程序部署到实用计算框架内的能力。说实在话,这些东西严格意义上讲是建立在实用计算上的一种服务供应能力,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云计算。而且,如今大多数的服务解决方案都只是能将一个单独的应用程序或者一系列单独的应用程序部署到一台单独的服务器上,也许,这是云计算的雏形,但坦白说,这是一个很trivial的雏形。真正的云计算发展成什么样,我也很难说清。

问到云计算和目前存在的这些计算类型有什么区别,我大概在这里谈一谈。

[先谈谈实用(utility)计算。国内很多科普文章和报道,都把使用计算归为云计算的一类,这是不准确的。实用计算是什么东西?简单说,在这里面,是别人拥有计算资源,别人进行管理,你只是用钱购买容量。这有点像你日常生活中享受的水,点,天然气等服务。你根本就不用管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怎么管理的,你只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接入方式,比如水龙头之类的,就能够享用。当然,享用的数量决定了你为此花的钱。
理论上讲,所有人都可以搞实用计算,提供自己的计算资源,因为实用计算并没有规定什么样的系统需要被提供,什么样的接口需要被提供,或者什么样的程序需要被开发。实用计算的意义,在于你不用花精力去搞一些建立硬件基础,管理,系统选型,如何使用应用程序等等,你只需要run你的应用程序即可,其他东西自有其他人关心。所以从本质上说,实用计算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他人管理的硬件。这里的他人范围可以很大,可以是专门的公司,政府,企业,甚至是你自己的公司的其他部门。

再说说网格计算。网格计算是这样一个东西,它的目的在于让计算资源最大限度得可共享,并最大范围被访问,最终提供实用计算的一种形式。绝大多数和网格计算有关的项目,都是对cluster-aware的程序进行深入研究的,说白了,就是研究怎么去分这个工作负荷。如今,绝大多数的网格计算都是用于提供某种实用计算的模型的,另外,它在近些年也被研究以用于支持商业数据中心的工作负荷,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啥数据中心是网格性质的。
虽然网格通常被看作是实用计算的提供者,但它也可以被用作把本地的或者区域性的数据中心组织称一个高性能计算引擎的方式,当然,主要是用于研究用。网格计算的模型本来是主要针对于如何简化对复杂计算或者复杂数据的工作负荷的管理和处理,不过由于这种特点,反而比较受科学计算社区的亲睐,成为一种比较通用的标准模型了。
接下来再看看集群计算(cluster computing)。集群计算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类似于网格计算,甚至可以被称为是网格计算的子集。刚才也说了,绝大多数和网格计算有关的项目,都是对 cluster-aware的程序进行深入研究的。集群计算建立在一系列能共享存储访问的机器上,所有的操作都作为一个单独的工作负载的一部分,而这种工作负载是 cluster-aware的,例如一些用于把问题划分成多个离散模块的经典模型,像著名的SETI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项目,就能将一个很大的工作集轻易划分成很多的离散子问题。

当然,集群计算和网格计算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的。

首先,在硬件和软件的安装方面,集群是相当同质化的,他们通常都是由一帮完全相似的,以”多处理器“形式进行操作的机器组成。而网格计算呢,则是尽可能去保持软件栈的相似性,所有大型集群或者高性能计算机都尽量拥有相同的软件栈,以此来作为一个超级计算机的一部分。
其次,每一个集群通常都被设计成“一次运行一个任务”的模式,这些任务通常都是长期的,针对的是大型的,用普通方式很难解决的目标问题。也就是说,集群计算的实际工作负荷的数量其实是很少的,而且会随着特定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最后简单说一说分布式计算。分布式计算,还是属于网格计算的一个子概念,但是为什么这里要提出来呢?因为在分布式计算中,它是以“多个工作负载分布到多个运算机器上”的形式存在的。注意,这里体现了分布式计算和集群计算的不同。正是因为这个差异,分布式计算对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相似性要求不高,比传统的网格计算宽松很多,它所关注的,是如何提供一种通信的方法,不管是像网格计算那样紧耦合的,还是像传统的SOA部署一样的松耦合的。

废话了这么多,实用计算,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的本质区别到底在于哪呢?

首先,实用计算通常是被看成一种应用场景,而这种服务场景是由网格计算或者云计算所提供的。

其次,云计算借鉴了很多网格计算,集群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的特点,就好比,和分布式计算比,云计算注意到,如今的计算环境,已经不仅仅是把负载分配到各个公司,研究所,大学院校中,更重要的是整个互联网中。云计算实际上在概念上非常接近网格计算,也借用了很多网格计算的特性。而且,未来,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可能有更高程度的交汇,因为他们的核心原理和目的都非常类似。无独有偶,网格计算之父Ian Foster, 也在他的博客里面提到过云计算 。

那么,到底云计算会不会最终变成网格计算呢?Never.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http://www.nohardware.com/node/2,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至于它表达的意思,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总的来说,云计算是一个总结并发展的东西,它包含很多已有计算类型的特点,同时有着适应越来越广阔的互联网和越来越无穷的计算能力的特点。

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

UML用例图的画法

说明:在我看来UML是一套方法论,而每个团队在使用时,都可能形成自己的实践(当然了,一些基本的规范和标准还是要遵守的)。

整理了一些以前参加UMLChina的培训资料,给各位同事共享。
用例图是软件需求分析到最终实现的第一步,它描述用户如何使用系统及使用系统什么样的功能。用例图从业务角度上体现谁来使用系统、用户希望系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用户需要为系统提供的服务,也便于软件开发人员最终实现这些功能。用例图在开发中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它最常用来描述系统提供了什么样的功能给什么样的用户使用。

在官方文档中用例图包含六个元素,分别是:执行者(Actor)、用例(Use Case)、关联关系(Association)、包含关系(Include)、扩展关系(Extend)以及泛化关系(Generalization)。但是有些UML的绘图工具多提供了一种直接关联关系(DirectedAssociation)。

用例图可一个包含注释和约束,还可一个包含包,用于将模型中的元素组合成更大的模块。有时,可以将用例的实例引入到图中。用例图模型如下所示,执行者用人形图标来标识,用例用椭圆来表示,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执行者(Actor)

1、执行者概念

是指用户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如图1-1是一个用户管理的用例图,图中的用户、管理员就是用例的执行者。

图1-1

2、从业务中找出执行者

获取系统用例首先要找出系统的执行者。我们可以通过用户回答一些问题的答案来识别执行者。可以参考以下问题:

1. 谁使用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使用者)?

2. 谁需要系统支持他们日常工作?

3. 谁来维护、管理系统使其正常工作(辅助使用者)?

4. 系统需要控制哪些硬件?

5. 系统需要其他哪些系统交互?这里包含其他计算机系统或者应用程序。

6. 对系统产生结果感兴趣的是哪些人和哪些事物?

3、执行者之间关系

因为执行者是类,所以多个执行者之间可以具有与类相同的关系。在用例图中,使用了泛化关系来描述多个执行者之间的公共行为。如果系统中存在几个执行者,它们既扮演自身的角色,同时也扮演更具一般化的角色,那么就用泛化关系来描述它们。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一般角色的行为在执行者超类中描述的场合。特殊化的执行者继承了该超类的行为,然后在某些方面扩展了此行为。执行者之间的泛化关系用一个三角箭头来表示,指向扮演一般角色的超类。这与UML中类之间的返还关系符号相同。图1-2

clip_image003

图1-2

二、用例(Use Case)

1、用例概念

用例就是外部可见的系统功能,对系统提供的服务进行描述。

2、从业务中找出用例

找出系统的用例,我们从执行者入手,对每个执行者提出一些问题,然后从执行者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中获取用例。可以参考以下问题:

1. 执行者要求系统提供哪些功能(执行者需要做什么)?

2. 执行者需要读、产生、修改、删除或者存储系统中的信息有哪些类型?

3. 执行者必须提醒系统事件有哪些?把这些事件表示成系统用例。

3、用例之间关系

二、用例之间关系

1、关联关系(Association)

关联关系是连接执行者和用例,表示该执行者代表的外部系统实体与该用例描述的系统需求有关。

clip_image004

图1-3

2、包含关系(Include)

包含关系是来自于用例的抽象,即从数个不同的Use Case中,分离出公共的部分,而成为可以复用的用例。

clip_image005

图1-4

3、扩展关系(Extend)

扩展关系表示某一个用例的对话流程中,可能会根据条件临时插入另外一个用例,而前者称为基础用例后者称为扩展用例。

clip_image006

图1-5

4、泛化关系(Generalization)

一个用例可以被特别列举为一个或多个用例,这被称为用例泛化,如果系统中一个或多个用例是某个一般用例的特殊化时,就需要使用用例的泛化关系。

clip_image007

图1-6

附:

业务(领域建模)

模型(Model)通常由2部分组成:
1)元素(Element)
2)(元素间的)关系(Relationship)

因此,领域建模(Domain Modeling)/业务分析的主要就是:
1)寻找业务对象(Business Object)
2)恰当建立这些对象间的关系

业务分析并不深奥!

做SAAA想关注的几项计算相关的Subject!


1:云计算将如何影响计算机产业
如何影响教育产业
如何影响商业模式
如何影响IT行业产业链
如何影响个人消费者
云计算的挑战

2:互联网软件革命时代的伟大驱动力
历史上几次软件革命的驱动力
不同驱动力下的商业巨头代表
电子商务如何驱动互联网软件革命
云计算的挑战


3:电子商务软件革命时代的7种武器
为后天作准备
借力互联网
持续运营
有人喜欢来用就是商业模式
数据是生命
软件即服务
开放与私密的平衡

4: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技术融合:云计算
网格计算的历史与驱动力
云计算的历史与驱动力
云计算成熟度模型
电子商务如何影响学术界与产业界
云计算的挑战

--------------------------------

借鉴了业界某些领袖的思维和想法!

2009年2月6日星期五

什么是OpenID?

OpenID 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身份识别框架,它具有开放、分散、自由等特性。

OpenID 的创建基于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可以通过 URI (又叫 URL 或网站地址)来认证一个网站的唯一身份,同理,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作为用户的身份认证。 由于URI 是整个网络世界的核心,它为基于URI的用户身份认证提供了广泛的、坚实的基础。

OpenID 系统的第一部分是身份验证, 即如何通过 URI 来认证用户身份。 目前的网站都是依靠用户名和密码来登录认证,这就意味着大家在每个网站都需要注册用户名和密码, 即便你使用的是同样的密码。如果使用 OpenID (参见规范), 你的网站地址(URI)就是你的用户名, 而你的密码安全的存储在一个 OpenID 服务网站上 (你可以自己建立一个 OpenID 服务网站,也可以选择一个可信任的 OpenID 服务网站来完成注册)。

登录一个支持 OpenID 的网站非常简单(即便你是第一次访问这个网站也是一样)。 只需要输入你注册好的 OpenID 用户名,然后你登录的网站会跳转到你的 OpenID 服务网站, 在你的 OpenID 服务网站输入密码(或者其它需要填写的信息)验证通过后, 你会回到登录的网站并且已经成功登录。 OpenID 系统可以应用于所有需要身份验证的地方, 既可以应用于单点登录系统,也可以用于共享敏感数据时的身份认证。

除了一处注册,到处通行以外,OpenID 给所有支持 OpenID 的网站带来了价值--共享用户资源。 用户可以清楚的控制哪些信息可以被共享,例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

今天,OpenID 作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验证系统已经为数百万的用户提供了服务。 在“I Want My OpenID Bounty” 项目的推动下, 许多开源项目都迅速的加入了对 OpenID 的支持。

谁拥有 OpenID?

没有人拥有它。任何人都不能将它用于商业用途。 OpenID 按照最大自由方式授权,使用它不需要任何费用任何注册或者许可证。

如何参与?

通过订阅邮件列表, 你能最快最方便的了解 OpenID 的最新进展。你也可以去看看正在孵化中的 OpenID 的参考实现——Heraldry本页是 OpenID: an actually distributed identity system 的简体中文翻译,仅供参考